大脑360

决定幸福指数的,其实是处理小事的能力

家长对孩子有着很大影响,其程度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。


有一个上“大脑360课程”的孩子曾经让我们感触颇深:那是一个非常漂亮的9岁的小姑娘,从最开始的认知力测评到持续的认知能力训练过程中,我们发现她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,成绩起伏非常大,跟他的父母沟通之后了解到她在学校的成绩也是这样的。


渐渐我们发现他这种成绩的起伏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情绪的影响,比如说她有一件事儿做的比较好,老师及时夸奖他,那么后面一连串的事情就会越做越好;但是如果有一天来上课开始之前她说“我很烂”,“什么都不行”,“这个我可不行”“我做不到”(事实上这些画已经是她的口头禅了),那么这一堂课老师就会非常小心,避免她受到糟糕的自我暗示的影响。


她这个特点比其他的孩子都要突出好多倍,后来我们了解到,这跟她的家长有很大关系,他父亲是典型的虎爸,对孩子要求非常高,孩子的任何一点小过失都会受到严厉的斥责,有些我们看来,只是这个年龄孩子该有的小淘气或者口无遮拦,或者粗心,就会被他父亲打一下骂一下。


而事实上这个孩子非常的聪明。


看,有的时候孩子的成长是需要家长先成长起来的,家长的不幸福感给孩子的影响非常巨大。下面有个小故事,或许会让我们对幸福感的理解或者对幸福感的调整,有一个新的认知:


A的经济状况在闺蜜圈里可能算是不太好的,一般人可能会想,住着面积很小的老房子,治安堪忧,在暖气普及的北方城市里,冬天还要自己动手劈柴生火取暖,孩子就读的片区分不到什么好中学,这种生活想想幸福指数一定很低吧。


但事实是,A的气色在闺蜜圈里是最好的,比之其他说起来过得很不错的同伴们泛黄的脸色,A白皙透亮的脸显得很年轻,朴素但得体整齐的打扮透出勃勃生气。


每天早上五点,她先起床跑几公里,上早市、做饭、送孩子上学、然后倒车上班;每周六坐着公交车去爬山暴走。很少听见她真的抱怨老公挣钱少,工作没意思,孩子不听话,也从未在她脸上看到隐性攀比带来的焦虑、沮丧。在她身上只看到一个非常平凡的但却非常健康的人。


也许她最大的幸运就是她的“不怕”,不怕衰老,不怕麻烦,不怕干活,不怕和各色人等打交道,不怕解决各种不断涌现的小烦恼,而这一切不怕构成的是不怕平凡的生活。


接受生活的平淡、享受生活的平淡,这不只是一种态度,而且是一种能力。


从早起穿衣、刷牙算起,对一个懒人来说,有多少苦差事在等着自己,洗个鸡蛋壳是活儿;扒棵葱是活儿;把米饭一点一点的从锅里盛到碗里是活儿;还不算刷碗扫地,把车从停的挤挤擦擦的车堆儿里费劲儿的扭出来,直奔单位上的一堆杂务。从早上睁开眼,一直到晚上爬上床,一天有多少无趣的、乏味的、让人望而生畏的小事要干。


我们也许会产生一个误区,误将这种正常的平淡视为不正常。它不正常在哪儿呢?也许我们会找原因,不管人和人的差异,统统归为是因为生活没有目标,缺乏动力,所以才导致生活感到无聊没劲儿;是因为工作环境不理想,周围的人素质不够水准,所以才形成人际压力;是因为自己挣得钱不够多,在社会上不够成功,所以才焦虑悒郁夜不成寐;是因为理想太丰满,现实太骨感,所以才茫然的游荡在生活的长河中,在不堪忍受的琐屑中浮沉。


也许我们总是盼望着生活中能有个大的改变——一下子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;挣很多钱;身份有了大的提升;我们寄希望于这种大的改变,来改变平淡的生活,来改变生活中那些无法避免、不得不做的小事,给心理上带来的磨人的发愁的感受。


我们有时会比较致力于大的方面对我们的影响,致力于大的专业的能力的培养,但殊不知做小事的能力,处理小事的能力,才是构成很多平凡生活的要素。生活的幸不幸福,反而是这种不引人注目的生活能力强不强,起到比较大的作用。


不幸福的感觉,通常是生活中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处理的小事件,不断重复,在心理上形成的阴影。在与人相处的时候,该说的话从来都没有勇气说;该划清的边界,总是告诉自己再忍一忍;该倒掉的垃圾情绪,总是积攒着,总觉得到了光明的理想的那一天,它会自行消散;而洗衣服、做饭、打扫卫生,种种构成一天生活内容的小事件,在拖拉、对付、不情愿中,也都慢慢变成了情绪障碍。


一个人的心,也许就跟房间一样,真得时时勤拂拭,尽量处理好每一件生活中的小内容,只有处理好了这些小情绪,小懒惰,小打怵,小怯懦,才能避免情绪问题的积少成多,最终变成一种深沉的不幸福感吧。


评论